知事 

恢复直辖20年,重庆的归位和危机

文|政研院

文:西部君

来源:西部城事(ID:xibuchengshi0518

原标题:恢复直辖20年,重庆的变与未变

重庆直辖20年了。

从第一个计划单列市到最年轻的直辖市,历经20年的发展,重庆的变化有目共睹。这几天,官方和媒体也都在复盘重庆这些年所取得的成绩。

如何看待重庆的进步与发展,有一个视角不可忽视,那就是到底把重庆看作是一座城市,还是一个“中等省份”?

把它看作一座城市,它是四大直辖市之一,面积为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之和的2.39倍,GDP总量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六位。

把它看作一个省份,它是人口排名全国第20位,面积第26位的“省级行政区”。GDP总量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排名19,同时到2015年,它还有14个国贫区县(2016年减少了几个,2017预计全部脱贫),农村人口超过一千万。

同一个重庆,以不同的视角看,就会得出不同的印象。

西部君借此机会,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重庆直辖20年来发展的快与慢,变与未变。

漫长的归位之路

历史上,重庆先后经历过三次直辖,时间分别为1939、1950和1997年。所以,这次重庆直辖20年,严格说是恢复直辖20周年。

根据最新的全国主要城市GDP排名,目前重庆居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之后,名列第六位。但置于整个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中,这一位次,远非重庆最好的表现。

在1978至1987年的十年时间里,全国主要城市GDP排名,一直是维系着上海、北京、天津、重庆这一前四的格局,也就是说,重庆一直稳居第四位。

1988年,重庆一度赶超天津 ,站到了第三的位置,成就了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在经济上的最高光时刻。

不过,在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先沿海后内地的发展秩序下,重庆的地位逐步受到挑战。

1991年,重庆被沿海之城广州超过,重回第四。

1999年,再被新秀深圳赶超,退至第五。

2003年,被天津和苏州挤到第七位。这也是改革开放至今,重庆最差的经济排名。

止跌回升的时刻在十年后的2014年终于来到。这一年,重庆超过苏州,再回第六,并一直维持到现在。

近几年,重庆的经济发展速度,充分体现了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利用产业布局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与后一名苏州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与前一名天津的距离则不断缩小。如果增速优势继续保持,可以预期今明两年,重庆重回第五的概率很大。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以说,恢复直辖20年,重庆一直是在谋求归位和“复兴”。即便到今天,重庆在经济总量的排名和地位上,依然还未回到1997年之前的水平。

重庆速度成为名片

2016年,重庆人均GDP在全国位居第十, 其余三大直辖市,天津第一,北京第二,上海第三,重庆都分别只有三者的一半左右;居民人均收入上,重庆排名全国第11位,不到北京、上海的一半。与三大直辖市比较,重庆的差距很明显,算是四大直辖市中的一个特例。

当然,若以省的标准来衡量,在整个中西部地区,重庆的人均GDP和居民人均收入,都算表现突出,仅次于资源型地区内蒙古,位居第二。

城镇化率方面,重庆目前为62.6%,在中西部居首。但远低于上海北京天津都高于80%的水平,在全国排名第九位,与广东江苏辽宁等省份的差距也都在5个百分点以上。这是重庆未来发展的一大任务,也是潜力之所在。

经济名义增速上,重庆表现比较抢眼。从1996年到2016年的20年间,全国GDP总量增长了1098%,重庆为1300%,在四大直辖市中,重庆增速高于上海,位居第三,与北京差不多持平。尤其是近五年,重庆速度更是成为一张名片。

恢复直辖20年,西部君认为,重庆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前十年与后十年两个阶段。在前十年之中,重庆主要面临的是历史问题的“去库存”任务,包括国企的分流、改制,三峡移民,扶贫,还有与原有行政关系的切割和新身份的磨合。

后十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保税港(区)、长江经济带和国家级新区建设等一系列内外部契机,重庆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唯一一个第三产业未超过50%的直辖市

从产业结构,也可看出重庆与三大直辖市的差距。2016年,重庆三产的比例为7.4:44.2:48.4,是唯一一个第三产业比例未达到50%的直辖市。同时,也低于成都、南京、杭州、武汉、郑州等二线省会城市。

重庆的农业比重较高,体现了其山城的特色。

重庆的产业优势,主要表现在工业上。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汽车、电子、装备、化医、消费品、材料和能源等支柱产业。其中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一,电子产业即将有望超过汽车,成为最大的支柱产业。重庆的工业结构由此有望向更高端方向再进一步,向一线城市的产业优势靠拢。

不过,需要特别提到的一点是,不同于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重庆由于人口结构的特点,特别是农村户籍人口偏多,在产业布局上,需平衡好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充分照顾到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高中低端产业,都不可或少。

说到重庆的发展,兄弟城市成都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参照对象。重庆成为直辖市,其中一个因素,便是“一山难容二虎”,让成渝这两个西部“头部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从结果看,这种目的显然达到了。目前经济总量上,成渝都进入全国前十,并且在整个中西部都发挥着引领作用。成渝城市群也有望成为国内第四大城市群。

对于成渝的比较,素来成为城市研究者绕不开的话题。两城各方面的比较难分高低,但在与周边区域的经济来往和协作方面,重庆有其优势。目前川内的广安、泸州、遂宁、达州、内江、自贡等城市,都在一定程度上围绕着重庆做产业配套;毗邻的贵州、鄂西,也与重庆联系紧密;甚至陕西出口货物也是通过走重庆万州港出海。

另外,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加之兰渝贵线将在今年年底通车,重庆在未来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突显。

人口红利终结,未富先老是危机

诚如上文分析,无论是外部政策机遇的加持,还是内部发展条件的成熟,重庆在恢复直辖20年之际,都可以说是又一次站到了新的发展节点上。

但严重的老龄化,是重庆不得不直面的发展危机。

据2016年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重庆全市常住人口3048.4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08.45万人。全年外出市外人口500.78万人,市外来人口157.10万人,也就是说仍有超过三百万的人口流出。但这还不是重庆的最大人口危机。

按年龄段来划分,重庆0-15岁(含不满16周岁)达538.24万人,占比17.7%;16-59岁(含不满60周岁)达1905.58万人,占比62.5%;60周岁及以上达604.61万人,占比19.8%。

19.8%是一个什么概念?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就是老龄化社会。而重庆已接近于标准的2倍。可对比的是,目前最年轻的城市深圳,60岁以上老人只有6%左右。

虽说目前绝大多数城市都已进入老龄化状态,但重庆的老龄化压力尤其突出。一方面,重庆现在还是一个人口净流出地区,呈现出典型的未富先老特点;另一方面,不同于一些省会城市,重庆无省内人口可吸纳以起到稀释和缓冲作用。

当然,这一点也不用太担心。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近年来重庆人口外流幅度已经逐年缩小;并且由于房价优势,未来对外地人口的吸引力,相信也将加大。

小结:

作为最年轻、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直辖市,重庆的特殊性不言而喻。

在它身上,几乎同时融合了从贫困县、农村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以及繁华大都的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景象。这是重庆统筹区域发展的压力,也毋庸说是重庆的魅力所在。

这座有着移民文化和码头文化的城市,几乎在过往的每个时期,都与时代的脉搏紧密相扣,并有力承担起了“大后方”的作用。

现在,随着市场要素、政策资源、交通区位条件的全方位激活,重庆正走在一个快速的上升通道之中,试图走向“前台”,并谋求与之匹配的影响力。

祝福重庆,它理当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