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批评和鼓励全职太太前,你能做全职爸爸吗?

文|冰川思享库

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关心孩子,就应该多参与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妻子负重太多。一个男人真正爱自己的妻子,应该拥有抽身事业的能力,做好当“全职爸爸”的准备。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尼德罗

冰川连续发布了两篇有关全职太太的文章,看似相互对立,实则自说自话,并无太多交集,令我产生了不吐不快之感。

第一篇《一些全职太太,充当着中国基础教育的搅屎棍》(以下简称《搅屎棍》),标题让我非常不适,当然,更重要的是论述的逻辑失之简单。

文章的主旨在于伸张全勤投入孩子教育的妈妈们,对于孩子教育带来了很多意料之外的负面后果。一部分缺乏教育能力,心态焦急,热衷抢跑的全职妈妈们,非常不利于孩子们人格上的成长。

▲冰川思想库4月21日推送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双面性,全职妈妈显然也具有多面效应。更重要的是,全职太太这个“职业”,因为没有充分市场化,难以定量化,内涵太过丰富,我们很难把全职太太进行一视同仁的定量研究。

名校博士毕业全职,和偏远山村女性全职,带来的效果堪称天壤之别。相比之下,个案观察、总结可能更为精确,也更有参考价值。

此外,要找出中国基础教育的搅屎棍,我们还可以列出很多。从权力最大的教育部门,到一部分对孩子不够关注却分外严厉的父亲,再到不负责任的学校老师,以及那些和学校领导勾搭火热的“小升初”培训机构,在这些职业群体之前加上“一部分”,之后加上“中国基础教育的搅屎棍”,都是符合事实的。

可以说,中国基础教育里边有太多的搅屎棍,一部分全职妈妈也许是其中之一,但全职妈妈到底占多少比重,制造了多大影响,是否值得义愤填膺地进行抨击,我觉得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二篇《职业女性与全职太太不是天敌》(以下简称《天敌》),为全职妈妈这个职业群体的正当性进行了辩护。作者不但反对把教育弊端的板子打在全职太太身上,还鼓励国家对全职妈妈进行补贴,指明在基于家庭内部决策的基础上,产后先做全职太太的必要性。

▲冰川思想库4月22日推送 

《搅屎棍》一文并没有反对全职太太们的存在,作者反感的只是“一部分全职太太”对孩子教育的急功近利。这与《天敌》一文反对将职业女性和全职太太对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说的不是一回事儿。

总的来说,《搅屎棍》一文说的一些全职太太在孩子教育上怎么怎么不好,《天敌》一文说的是不该反对全职太太,两者辩论,驴头不对马嘴。

但两篇文章关注的问题,一是女性变身全职主妇后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二是女性是否应该选择成为全职主妇,都是连接国家与家庭、公共政策与家庭决议之间的真问题。

女性是否应该全职,这一问题背后的底层代码本身,就充满了浓烈的性别歧视。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夫妻在有了孩子之后,是否需要安排某一方在家庭中长期担任全职的角色。

这里的全职角色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只不过由于中国深厚的男权思想,才天然地、恬不知耻由几个男人公开讨论:到底应不应该安排自己的老婆全职?她全职之后,孩子教育会好吗?我能养得起吗?

▲家庭煮夫们

《天敌》一文所说的,女性在产后全职三年,待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重返职业。这种观念和做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有条件、有觉悟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安排。

由于女性与婴幼儿之间基于怀孕、分娩和哺乳行为带来更加亲密的关系,所以孩子在0-3岁阶段从母亲亲密的陪伴中获得的安全感、性格塑造、智力提升更为显性。因此,生物学意义上,我也很赞同这样的安排。

但这仅仅是较为主流的方式,我们在看到好处的同时,也需要看到潜在的弊端。《搅屎棍》一文所提及的全职太太,主要是深度介入孩子幼儿、小学阶段教育的母亲,与《天敌》一文鼓励0-3岁母亲全职有着时间上的错位。

沿袭主流的做法进行评议,一个有意思的因果链条很值得注意,即那些在小学乃至初中阶段中途停下来全职的女性,很可能是在弥补0-3岁或0-6岁教育投入上的不足。

由于婴幼儿的智商上限在30-36个月会进行封顶,所以,那些在0-3岁愿意更多陪伴孩子,甚至是给予孩子高质量陪伴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相对可能会拥有更乐观、更坚韧、更合群的性格,孩子的智商潜力也能得到更好地挖掘。

笔者身边,排除个别极端案例,由父母带的孩子比祖辈带的孩子普遍更爱笑,更聪慧,更落落大方。

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及其团队曾在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做过大规模的实验,结论是:用同样的教育方法,母亲带的孩子比奶奶带的孩子拥有更高的智商。

所以,一些父母错失了早期智力、人格教育的时机,到了小学和中学阶段,被迫停下来全职。但也只能依靠加压、补习提升孩子的成绩,至于智商、人格层面,要提升、扭转会困难很多。

《搅屎棍》一文对全职太太们的批评,很可能就是上述群体。他们丢失了最好的机会,中途从职场抽身,代价高昂,目标单一。这种成本巨大的“全职状态”,因为投入太多,不可避免地会变得急功近利,三个月不出效果,全职妈妈就急成热锅上的蚂蚁。这种场景,我们可以看做他们正在缴纳“认知税”。

《天敌》提到的产后三年全职,之后重返职场,这是非常理性和理想化的。现实中,一部分如此计划的女性,因为长时间没有与社会同步共振,对职场产生了严重的不适应感。一来二去,找几个理由,就继续全职了。而这,也为后期全职妈妈们的疯狂焦虑,埋下了因子。

全职妈妈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行业,结了婚的女人理论上都可以去做。但全职妈妈想要做得细致有条理,轻松又温馨,却是一个比省委书记更难的岗位。大部分全职太太本人也接受“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你负责赚钱养家,我负责貌美如花”这样的微信个人签名,我看到不止一个。

但女性长期全职的风险其实很大,抛开最重要的经济独立问题不谈。由于家庭事务、孩子教育复杂多变,如果丈夫不能有效分担、参与其中,很容易造成一出问题,男性立即责怪女性的局面。

在很多长期不参与家务(包括孩子教育)的男性看来,在家就是不上班,没有什么压力,洗手间没纸、孩子哭闹、汤太咸了。。。。。。这些问题的责任都在妻子。

久而久之,女性会开始重新寻找人生依托。不管是什么爱、付出,一旦具有“唯一性”的特点,爱和付出的背后就是巨大的压力。全职妈妈们因为丈夫不理解,因为与社会脱轨,可能会把孩子作为唯一的人生成就感来源。

如此一来,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可能都是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成为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们却丧失了自我,成为母亲人生的附庸(母亲也变成孩子的附庸)。

在其人生的后半段,等待母亲的常常是被压制的、迟来的和更凶猛的逆反期。呼吸到自由空气的孩子,很可能会与依附自己的母亲做切割,这个过程的阵痛感,令人瑟瑟发抖。

全职太太是一个庞杂的话题,不可能永远谈下去。但行文至此,关于《搅屎棍》一文,我认为作者对全职太太的批评是粗暴的、肤浅的,因为他忽略了中国社会情境下男性全职概率微乎其微的现实。

男性规避家庭责任,让女性承受教育失败的风险,这不仅仅是全职妈妈们的不幸,更是女性背后的男性们的耻辱。但可悲的是,却少有男性能够意识到这样的耻辱。

《天敌》一文虽然未能有效批评《搅屎棍》一文,但提出了对女性全职的鼓励,尤其是产后三年的鼓励,看起来十分符合政治正确。不过,作为男性做出这样的鼓励,几乎是没有风险的。

某种程度上,全职太太投资的是家庭,而家庭是夫妻共有的;男性专注工作投资的是自己,职场能力没办法夫妻共享。这种略带狡黠的鼓励,同样作为男性的我,有些感到不好意思。

所以,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关心孩子,就应该多参与孩子的教育,而不是让妻子负重太多。一个男人真正爱自己的妻子,应该拥有抽身事业的能力,做好当“全职爸爸”的准备。

只有拥有了这种心理建设,才不会让妻子变成教育的搅屎棍,才不会展示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狡猾样儿。

冰川思享库,就是冰川思想库

新公众号ID:ibingchuansxk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