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语文教材中的《爱迪生救妈妈》:故事不等于历史

沸腾

关注

文|沸腾

回到语文的初衷,太多的“故事”,让孩子在课本中认识的是一番世界,等长大成人回到现实面临另一番世界,所形成的落差和挫折,是多少“故事”都挽回不来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课本,还在构建一个“粗糙”的世界

这两天,或许是搭上了3·15打假的日子,一份盘点指责小学语文课本里多篇事实错误的帖子,在网络热传。

而前不久,杭州市外语实验小学的校长张敏爆料,人教版二年级(下)语文课本里,《爱迪生救妈妈》一文还赫然在列。这是八年前,杭州多位语文老师曾经挑过刺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述,在爱迪生7岁时,他妈妈突然患了急性阑尾炎,医生做手术时发现光太暗,于是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使医生在家里为妈妈做了紧急阑尾炎手术。但其实,世界上最早的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那时爱迪生已年近40了。

沸腾登录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查询到,目前这篇课文,依然在列。

对此,17日下午,人民教育出版社对媒体否认该文系杜撰,称“文章绝对不是杜撰的,它有相应的文章来源。”但未给出具体的来源和作者信息。

另据“腾讯较真”栏目梳理,“爱迪生救妈妈”在各种有关“名人童年故事”、“益智故事”的中文书籍中有收录,比如1978年倜西所著《美利坚合众国演义》。可能这些书籍,就是人教社所称的“来源”。

但故事归故事,却未必是历史。

回到爱迪生的家乡——美国,这个故事其实来自于1940年的一部美国电影《小汤姆爱迪生》。据腾讯较真栏目介绍,电影没有说爱迪生妈妈患了阑尾炎,爱迪生也比7岁要大,而且借镜子蜡烛等都是爱迪生一个人完成,不像中文故事添加了许多“小伙伴”以及“爸爸”。

事情至此,大致了然:人教版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最早来源于电影故事,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

沸腾注意到,有声音称:质疑这些错误太过挑剔,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读个故事就是了,何必当真。

窃以为,此言差矣。大人们不当真,孩子们未必不当真。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可没有注明“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切勿信以为真”的提醒。尤其是,类似爱迪生这样的人物,就是历史上存在的人啊,你让他们如何不当真?

孩子们的世界需要童话,但不需要披着现实外衣的童话。对语文教育来说,还是应童话的归通话,知识的归知识。否则,只能让孩子混淆历史,分不清现实和虚构,甚至无法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思维。

有必要重申:语文课本不是休闲读物,不是故事会,它是教材。它的一字一句,甚至标点都应是严格要求的范本和权威。换句话说,它本身就该成为一种标准和“来源”,而不是错误频出的泛泛读物。

此前,《地震中的父与子》曾被曝地震时间错误、《华盛顿与樱桃树》曾被曝不符事实等等,这些“丑闻”让语文教材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上,有必要做到科学、准确、真实、严谨。这既是对“教材”二字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负责。

而回到语文的初衷,太多的“故事”,让孩子在课本中认识的是一番世界,等长大成人回到现实面临另一番世界,所形成的落差和挫折,是多少“故事”都挽回不来的。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课本,还在构建一个“粗糙”的世界。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