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让孩子在格斗和洋芋中选择,还说是做慈善|严肃观点

文|晓看

让未成年的孩子在铁笼里格斗固然不可取,但那些呐喊围观的人,才是这个社会漠视权利的根源。

一段未成年人表演“铁笼格斗”的视频在网热播,两个十二岁的小孩,身居铁笼之中,没有任何防护装备,只戴着一副拳套,拳打脚踢,你来我往,斗得非常激烈,其中一个孩子鼻子出血还在拼斗。

现场主持充满激情地说,他们都是十二岁的孩子,“他们比你们的娃娃更辛苦,但比你们的娃娃更动人!”观众爆发出一阵欢呼。这就是看点所在,孤儿的身世可怜,孤儿的努力奋斗,孤儿在一起缠斗。

这家专门专门收养孤儿的搏击俱乐部,位于成都,迄今为止,已收养了400多孤儿。孩子们在这里的生活主要是从事格斗训练,每天的生活除了训练就是训练。俱乐部创始人恩波曾在武警阿坝州支队服役,获得过军事大比武“单双杠、擒拿格斗”双冠军。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凉山当兵的时候,看到当地有很多流浪的孤儿。退役后创办了格斗俱乐部,便萌生了收养凉山孤儿的想法。他的说法是,为了避免“他们因缺失良好教育、引导走上邪路。”

站在恩波和孩子们的立场上看,俱乐部收养孤儿,让他们接受训练,似乎这确实是一件善事。视频中出场的一位孩子说,“这边伙食比家里好,有牛肉、鸡蛋,家里只有洋芋。如果我回到家里,可能要干苦活儿。”格斗俱乐部的教练也是这么对他们说的。

格斗和洋芋,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就这样被牵扯到了一起,成了一道选择题。参加格斗俱乐部,还能生活得比较好,远离贫穷落后的家乡,一个理性的人不难作出选择。

然而,孩子们合法的权利是不可以相互置换的。参加格斗和吃洋芋,其实都是对孩子权益的侵害,格斗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权,吃洋芋伤害的是孩子的发育权,整天训练不参与学校教育,伤害的是未成年的义务教育权。

“铁笼格斗”模拟的是你死我活的角斗士格斗,之所以刺激,就是两个人只能存活一个人的格斗理念。未成年人长期参加格斗和训练,一不留意,就会对生长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后果。西方发达国家,也有个别小孩从事这样的运动,但他们是在父母的支持下自愿参与的。即使这样,美国和澳洲的医生们,都呼吁应全面严禁未成年人参加综合格斗。

吃洋芋,则对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后果,在急需要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和肌肉纤维的生长发育期,只吃洋芋的后果可想而已。一项调查表明,贫困地区儿童的平均身高和营养指数,已经大大低于发达地区的同龄人。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却整天在俱乐部训练。按照国家规定,接受9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法定义务,必须完成。不接受教育,这合适吗?既然俱乐部把收养孤儿当成一项慈善事业,在保证他们吃好的同时,也应该保证他们的基本权益。

格斗和洋芋,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个美好的社会,不应该让孩子处于这两种选择之中,至少,不能因生存问题而成为选择题。让他们在两者中做选择的成年人,应该感到脸红。真正的慈善不会这样做,更不会让孩子在12岁就参加格斗表演。牛肉和鸡蛋,换来的不过是豢养而已。

现代社会有个理念叫做“国家亲权”,源自于从中世纪开始的传统。英国大法庭当时规定“未成年人及无行为能力人都处于国王保护之中”。即国家应当代替无法履行职责的父母,成为孩子的监护人。所以,现代社会都建立有体系周密的未成人福利机构,其中就包括对孤儿的供养。这也是欧美国家有权剥夺不称职父母监护权的法理根源。

直到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出台后,中国的现代儿童福利体系才开始起步。到现在,《儿童福利法》也千呼万唤还不出来。虽说按照国家规定,各级政府有义务把孤儿都管起来。但长期以来,真正由国家全部承担起来的孤儿,其实只是少数。

根据民政部去年的数据,中国目前共有孤儿50.2万人左右,其中集中供养孤儿9.2万人,社会散居孤儿41万人。全国共有儿童福利机构478个,床位8.9万张。这意味着儿童福利机构严重不足,真正得到政府供养的只有不到20%。

民政部发言人曾经表示,政府设定的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有两种,一种是全国普遍建立机构,集中供养孤儿,每人每月1000元;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600元。按照这个标准,即使是全部管起来,又能花多少钱?何至于让孩子在格斗和洋芋之间进行选择?

即使是收养,也应当有合法的程序,并且政府部门有义务进行长期监督。格斗俱乐部老板恩波表示,被收养的孩子,都是民政部门认定的孤儿。不清楚他的“收养”有没有走程序,按照严格的国家《收养法》,他几乎是不可能“收养”400多名孤儿的。

只有自然人才有资格作为收养人,还必须符合四项严格的条件。收养法第六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无子女;(二)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三)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四)年满三十周岁。并且收养人自己只能收养一名孤儿。关键是,第八条规定,每个收养人只能收养一名孤儿。格斗俱乐部作为一个机构,以什么名义能够“收养”孤儿?

从收养来看,社会上有旺盛的需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上却存在很大的障碍。据民政部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家庭儿童收养件数近年来呈现一个缓慢下降的态势。2011年,全国办理家庭收养登记31424件,比前一年下降9%。

据媒体调查,各地儿童福利机构在收养过程中打着各种旗号收取捐赠费、登记费;公告费、户口迁移费、服务费等,造成了收养需求旺盛而收养率逐年下降的事实。2009年,南京市民陈再华在领养了孤儿洋洋1年后,南京市儿童福利院通知他说有一家法国人看上了洋洋,愿意足额交纳三万多元的“捐赠”。陈家就因为“捐不起钱”就失去了养了一年多的孩子。

表面上看,是成都这家俱乐部的事情。实际上,这是整个社会对孩童权利的漠视。让未成年的孩子在铁笼里格斗固然不可取,但那些呐喊围观的人,才是这个社会漠视权利的根源。

来源: 晓看

作者:李木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