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地铁渣男案警方得满分,而有些人比渣男还渣

文|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

作者:曹林

沸腾了两天的“地铁渣男案”有了最终结果,北京警方进行了详细的通报,要点有以下几方面:1,已将视频中的男子张某(17岁,本市户籍)查获。经调查,因蒲某某和胡某某请求张某扫手机二维码推销产品遭拒,引发争吵,后张某对二人实施了辱骂、抢手机、推搡等行为。2,二人未受伤,手机等财物未损坏,张某对自己违法行为深感后悔,并向二人真诚道歉且获得谅解。3,因张某悔过态度好,系未成年在校学生,且初次违反治安管理,警方依法对张某决定行政拘留5日,并依法不执行行政拘留。4,对二人在地铁车厢要求他人扫码推销产品等涉嫌违反地铁运行管理的行为,警方已通报相关主责单位,并对二人进行了教育。

论法,论理,论情,北京警方这个处理和通报都无懈可击,堪称经典。从第一时间介入案件回应公众追问,到高效率地调查,再到及时通报,体现了警方高超的媒介沟通和法律素养。没有迟钝,没有被对渣男汹涌的舆论审判声所绑架(对不起,从年龄上来说,虽然他还是个孩子,但从其表现看我仍称其为渣男),没有迎合“民愤极大从严从重从快”的声音,也没有被“弱者思维”所干扰,在仔细调查后依法处理了攻击者,并依规对要求他人扫码推销者进行了处罚。

此案在微博上引发了各种撕裂和交锋,可警方的这个通报却罕见地则让各方都服了,在微博上赢得了一边倒的点赞,这就是法律的力量。有网友说:处理依法有据有理,叙述逻辑严密服人。有的说,警方相应很迅速,执法以批评教育为主,以人为本,不错。还有的说,回应热点,写的稿子我只服平安北京。

警方的表现可以得满分,以理服人的通报可以让这件事告一段落了。不过这一事件暴露出的诸多阴暗和丑陋,却很值得深思。

比如那种深入某些人骨髓的“阴谋论”病毒,再次在这一事件中发作。视频一曝光,引发舆论关注,立刻有人说这是摆拍和炒作,这几个人是演戏的,吃瓜群众不要被骗了,拍视频的不是好人。以前北京地铁确实发生过这种恶性的炒作事件,但不能因为以前发生过,就断定这件事也是炒作。混乱的网络世界里,多一份防范和警惕很好,可怀疑应该是理性的怀疑,有证据地怀疑,而不是盲目乱猜信口开河,不是无证据地构建一个阴谋论。不给出证据就说“炒作”“摆拍”,这种逻辑纯粹是耍流氓,是把本就混乱的信息搅得更浑。可怕的是,那种毫无根据的“摆拍说”“营销说”似乎颇有市场,没有依据,却能牵着一群没脑子的吃瓜群众跟着一起裸奔。

再就是“地域黑”病毒,一出这种事件,最活跃的总是各种地域黑,各种挑起地域争端,各种对骂。有说这是北京人,有说这是外地人用北京口音黑北京人,有说这是北京黑制造出来,还有各种煞有介事的人肉说他是哪里人哪里人。有网友在我文章后谈到这个问题时,我回应说:这跟北京人有什么关系,哪个地方都有这种渣。

我在一篇题为《二货太多,所以新闻多会发酵出地域骂战》中分析出这种现象,为什么网络事件多会发酵出地域口水之争呢?很多原因,比如有,地域符号认同形成的攻击性,在网上,最能激起网友身份认同的标签无疑是户籍身份。作为网友,我们有很多身份,以职业区分,记者、教师、医生;以性别区分,以年龄区分,等等――种种网络身份认同中,地域认同无疑是最强烈的认同,北京网友、上海网友、山东网友,这些基于地域符号的认同,比基于职业、行业、体制、年龄之类的认同强烈多了,这是想象的共同体所产生的归属和亲近感,在网络上凝聚成一种较强的共同利益感。还有就是,地域之争这个话题对于网友参与不需要门槛,谁都可以参与。再就是,“水军”借地域话题转移焦点。

再一个让人觉得丑陋的是那种“坐等反转”的思维。正如去年的和颐酒店女生被打事件一样,很多人也是带着这种搬着小板凳坐等反转的看戏心态来看此案的。反转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反转恐惧症,新闻反转剧看多了,不敢相信新闻,觉得后面必有反转;其二,反转偏好症,反转爱好者爱看反转,期待发生反转,来个惊天大逆转,再弄个大新闻,多有戏剧效果啊;其三,反转强迫症,觉得事有蹊跷,不妨等等再看。

能理解那种经历了太多反转新闻后“不敢相信原初报道”的恐惧,这是无数报道失实带来的失信恶果。谨慎当然很好,但我特别反感那种毫无原则、没有事实根据的“逆转想象狂”,我怀疑我怀疑我就怀疑,没有依据地怀疑,一惊一乍地臆想逆转。事实上,正如和颐酒店女生被打事件一样,这起事件也没有发生反转,让那些“坐等反转”的人失望了。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