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给老师送燕窝汤的杭州家长,脑袋被门夹了

冰川思想库

关注

文|冰川思想库

家长用类似于行贿官员的方式给老师送礼,求得特殊权益,实际是娇惯人性中的恶。教育这一方净土的污染,家长也要承担一大部分责任。

每个学期,幼儿园和小学开学,都免不了学生和家长给老师送礼的新闻。

这个学期有一条来自杭州的新闻,出自微信聊天记录。其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去年教师节当天,学生家长送来炖好的燕窝,老师群里有老师说:“这家长真是头被车门夹了。”

据此,发帖的网友称,这样的幼儿园老师的素质,能把孩子交给她么?

被网友晒出的聊天记录

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位家长的头真是被车门夹了。

我不知道幼儿园和小学有多少老师在公开或私下里收受家长的礼物,从各种新闻报道和言之凿凿的传闻中,可以断定这个事情肯定是有的。

但问题是,送礼的时候,只可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收礼的老师不可能主动把事情讲出去,“泄密”的只能是家长。双方万一不小心的可能极小。被人截屏,基本上是孤案。只要不是老师明里暗里索要,而你又送礼了,完了又到处抱怨,这有什么值得同情的呢?

给老师送礼,无非这三种原因,一是的确心存感激;二是老师明里暗里索要;第三种是出于恐惧,担心孩子受到不公正对待,或者希望孩子受到特殊照顾。

而即使这三种原因,推究起来,很多时候也是模糊不清。比如本来是原因二或原因三,但是当把礼物送到老师手里的时候,言语之间,一定是讲原因一。而原因二和原因三,往往也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体察。而本来内心出于感激的送礼,收受之间,也很容易被误解为是原因二或原因三。

三者之间,力度如何拿捏,委实很体现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精微之处。

总有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校园受到优待

索性不参与这种游戏行不行,我看是行的。我家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从上幼儿园到现在,有时候也想送礼,也试图送礼,但都被老师拒绝。

后来琢磨一下,发现在送礼问题上的纠结,纯属庸人自扰。

首先,一定要明白,孩子的学习好不好,行为习惯好不好,能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关键是家庭教育,老师只起引导作用。把培养好学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老师身上,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这里并不是贬低老师的作用,事实证明,没有哪个好学生是通过给老师送礼送出来的。如果你打算给某位老师送一份厚礼,反不如用这笔钱请一个家教。

其次,根据我做过三年教师的经验,即便我收了某位家长的礼物(实际并没有收过,也没有家长送过),说真的,我也很难对他的孩子有特别的照顾。

原因很简单,如果他是一个好学生,我根本不需要特别照顾他;如果他是一个表现一般的学生,我顶多增加一点点课堂提问的机会,还不能让别的学生看出我偏心了;如果他是一个差生,我顶多额外找他谈谈心,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但根本上,还是要家庭配合。

什么才是正确的师生关系呢?

我作为教师来说,希望全体学生能够团结,都能进步,这符合我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把眼睛只盯着几个送了礼的学生,厚此薄彼,这样反而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制造矛盾。

做教师的,都希望“得天下英雄而教育之”,所以,学生送不送礼,根本就是无所谓的事情,只要我觉得这个小家伙是可造之材,哪怕他穷困潦倒,我也会尽力帮助。我想这是老师们普遍的心态,做教师的乐趣也就在这里。谁能保证那些容易被你忽视的学生中,将来没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马云。莫欺少年穷啊。

但这不能保证所有老师都像我遇到的这些老师一样有操守,任何行业都有败类,“一小撮”老师不仅收礼,而是吃相非常难看。

2011年4月,《解放日报》曾刊出一篇“记者博客”《上学先查“家底”?》,谈到幼儿园开始报名了,在报名现场,老师不停地询问家长的工作和职务,有的还问到祖辈是否还在工作。甚至用记者的描述来说,是“直勾勾”地问小朋友:家有几套房,有没有车,什么牌子。一言以蔽之,家庭经济状况如何。

详细打听别人家底,很有可能就是看你有没有“意思意思”的能力和能力大小。

这样一来,家长就怕了。他们要是在幼儿园对自己家孩子不好怎么办?冷落了孩子怎么办?越想越怕,只好乖乖把礼送过去。在2008年,甚至有报道称,送给老师的教师节礼品清单中,竟然有“日本游”。

学生成就到底依赖于什么?

时间过去这么多年,我倒想问问当初送了礼的家长,你们的孩子怎么样?是不是因为送礼了,你家孩子就比别人家孩子品行更好?身体更棒?学习更优异?或者,在那位有暴力倾向的老师手里,你的孩子得以幸免?

没有吧?!

人说,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这句话,移用到今天这个话题也是合适的,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老师。

家长用类似于行贿官员的方式给老师送礼,求得特殊权益,实际是娇惯人性中的恶。教育这一方净土的污染,家长也要承担一大部分责任。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送燕窝汤的情节。说实话,这名家长为了送礼,也是费尽了心思,但这样送礼,不显得有求于人的心思太浓了么?

毕业多年后,你还记得你的老师吗?

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送礼”多半发生在亲友之间,从小到大,自然而然了。而偏偏那种有求于人的送礼,学问最大。譬如,送给谁,送什么,什么时间地点,见面说什么话,如何得体,如何点到为止……没有多次历练,普罗大众哪里能够应付裕如?

这是一次弄巧成拙的送礼,自取其辱。这样的送礼有什么意义?

真要表达对老师的敬意,就让孩子记住,十年二十年之后,见到老师问个好,而不是一离开学校,见到老师,就把脸别到一边去。

任大刚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

做最好的综合性思想平台

公众号ID:bingchuansxk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