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2020年了,我们离智能媒体还有多远?

知事

关注

原标题:2020年了,我们离智能媒体还有多远?

来源:传媒茶话会

4月27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携手新浪AI媒体研究院推出《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19—2020)》,旨在对全球人工智能媒体发展时代背景、全新产业生态、人工智能赋能媒体的主要应用环节与最佳实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剖析和研判。

媒体怎样才能实现向智能媒体的飞跃?转型中的痛点怎么解决?突发公共事件中,智能媒体发挥了什么作用?

4月26日,《传媒茶话会》对话了新浪集团首席信息官王巍。

履历:

2000年加入新浪网,任信息系统部总监,负责集团信息化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

2016年被任命为新浪集团首席信息官,全面负责集团的IT、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战略规划管理工作。

2017年,组织创办新浪人工智能研究院,广泛开展业界合作,打造领先的新浪智能媒体平台。

2018年底,兼管新浪移动业务,全面负责新浪新闻APP、手机新浪网等移动端产品的战略规划和发展。

王巍拥有丰富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行业经验,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技术前沿委员会(TF)首席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BSIA)副会长。

智能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方向

“无论从政策引导还是从技术发展上来说,当前,媒体融合向智能媒体发展是大势所趋。”王巍认为,无论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级媒体,这两年,从融媒体的建设向智能媒体方面的转型,其动作和举措都是有目共睹的。

中央级媒体方面,人民日报目前已投入使用五个新媒体项目:人民日报客户端7.0版、“人民日报+”短视频客户端、融媒体创新产品研发与孵化项目、人工智能媒体实验室和全媒体智慧云。新华社于2019年底,正式投入使用的首个智能化编辑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人工智能编辑部的系列创新产品:首个时政创新产品“I学习”、覆盖全球的智能传播效果评估系统“智晓”和国内主流媒体首个商用级别AI内容风控平台“融媒智控云矩阵”。

地方级媒体方面,封面新闻建立了由21个不同类别的智能产品组成的“智能编辑部”。广州日报于2018年搭建的融合媒体平台,已在应用大数据分析、“党媒算法”、智能语音、智能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

“在转型智能媒体的过程中,中央级媒体和地方级媒体的转型节奏是不一样的。从平台资源、内容来源、投入资金到分发渠道,中央级媒体比地方级媒体要有更好的优势。但不管是中央级媒体,还是地方级媒体,如果要在智能媒体方面实现一个飞跃,都需要发挥自身长处,扬长避短,通过合作共赢来推进和实现智能媒体的转型。”

向智能媒体飞跃,这四点必不可少

那么,媒体需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实现智能飞跃?

王巍说,具体来讲有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一个生态级的传媒。

“智能媒体不单单是一个内容传播,它还包含各种生态体系的建设,要形成一个生态效应。在这个生态建设里面,智能媒体还包括技术公司、学术、研究型公司等诸多角色,因为在智能媒体中,人工智能的这一块跟技术密不可分,所以跟学术机构、技术公司的合作必不可少。”

第二, 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媒体。

“智能媒体离不开技术驱动。大数据、工智能、5G等技术快速发展,我们要抓住这些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机遇,抢占技术高地。运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融合,赋能媒体的业务,完善媒体的功能和特性,不断加强互联网传播的格局,加快各个领域的技术同媒体方面的融合发展。”

第三,建立复合型媒体人才梯队。

智能媒体也涉及整体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媒体需要完善智能媒体下面的人才建设,包括技术人才、运营人才、产品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然后建立起一个激励机制,形成一个复合型媒体人才梯队和培养团队,以此推动媒体的发展。

第四,提升内容质量。

“智能媒体时代,依旧是‘内容为王’。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内容的公信力、影响力,传播的引导力都跟内容的质量相关,所以我们需要一些内容传播和先进技术的融通共享,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上,来构建一个健康、高效、优质的智能媒体传播体系。”

王巍表示,目前,整体的智能媒体生态体系还在建设当中,距离真正实现智能媒体还有多远,这很难预测。

“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方面来讲,尽管我们还处于一个弱人工智能时代,但技术更新和迭代很快。”

王巍认为从现在的时间点来看,智能媒体有这样两个发展阶段:初级阶段和发展阶段。

初级阶段,是过程智能,即在媒体的采编审播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效。例如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个性化内容分发技术,实现由‘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效果;例如机器新闻,机器进入到内容生产过程中,如财经类、体育类、天气预报类等新闻,以及前后有时间关系、逻辑关系的一些专题报道,只要收集到数据,机器人就可以自己来写,由PGC(专家生产内容)、UGC(用户生产内容)转化为A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这个阶段,内容的采编审播过程,由原来重度的人工参与,转变为更高效的机器决策。

如今,彭博社几乎三分之一的内容由机器人Cyborg协助产出,它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提取识别数千家收益报告中关键数据并编辑发表,在财经新闻方面成为路透社的主要对手。

发展阶段,是万物皆媒。“借助5G、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以及AI处理能力的提升,数据科学的综合性发展,信息的采集、处理、生成到分发被重新定义,进入万物皆媒的阶段;传播上,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型智能内容载体,如目前已出现的车载、可穿戴设备。”

王巍觉得,至少近两三年媒体发展都将处于万物皆媒的阶段。

智能媒体发展中的痛点解决

《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19—2020)》中指出,虽然国内媒体都高度重视智能媒体的发展并积极布局,但国内智能媒体发展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媒体转型智能媒体的过程中,一些痛点还有待继续解决。

王巍强调,首先,仍要加强技术方面的投入。“媒体在转型过程中,是跟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而发展的。我们需要明白如何才能充分地利用技术,在技术的基础上加快媒体的转型,加快智能媒体的发展,这包括数据的投入、技术人才的投入、技术合作的投入,这些方面都是非常重要和有意义的。”

其次,了解用户,产品设计要重视用户体验。

王巍说:“从60后、70后到80后、90后、00后,用户本身就在发生变化,用户对媒体的诉求点和认识点也会不一样。90后、00后一出生的时候就有移动互联网,接触内容的方式和途径是多样的。如果还以一种传统媒体的思维,用灌输或说教的方式来向用户传播信息的话,他可能不会完全接受。而以用户参与的形式,把更多的内容聚合给他,引导他做更多的思考,拓展他的知识面,用户可能更容易接受。只有在理解用户的心智,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后,才能不断更新迭代产品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2016年5月4日,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它以“亿万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为定位,在内容分发环节,充分利用“封面推荐算法”,广泛收集使用其产品矩阵的用户数据——如通过青蕉社区、青蕉拍客或封面号等社交产品收集到的数据,以及站外相关联的用户的数据,并由此进行用户画像以及挖掘社群关系,从而使用推荐系统给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实现“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效果。

同时,王巍表示,中小型媒体转型智能媒体的短板之处,可通过利用第三方平台的服务弥补。“如新浪新闻的看点平台,就是为自媒体和权威媒体服务的,还有发掘热点线索的‘鹰眼’平台,以及自动聚合专题、机器人写稿这些功能,是可以开放给合作伙伴来使用的。中小型媒体利用现成的第三方的智能媒体工具,长短结合,才能缩短与大型媒体之间的发展差距。”

AI助力突发公共事件报道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智能媒体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新华社“媒体大脑”数据显示,从2月2日至2月20日,覆盖31个省区市,共计992家媒体机构在“媒体大脑”MAGIC平台上合成了20万条视频内容。

4月24日,新浪收到了来自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一封感谢信,信中肯定了新浪新闻等三大平台在疫情中的报道工作和舆论引导。

疫情防控期间,新浪的“鹰眼”平台,基于账号、关键词等特征的自动化抓取,第一时间集成疫情资讯“内容池”,应用AI技术严格审核并辨别消息真伪后,向用户分发了相关热点内容和话题,如日本钻石公主号染病人员、买菜传染、新生儿传染情况等。

王巍表示:“从内容生产来讲,在AI技术的加持下,既保证了内容采集的高效和内容质量的权威,也保证了内容的快速分发到用户手中。从产品形式来讲,新浪除了每天播报全国各地的疫情数据外,还对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呈现处理,做了疫情地图进行实时更新。在疫情地图的数据展示之后,又有相关地区的疫情政策、新闻资讯等的进一步浏览。”

“除了提供一些资讯以外,我们还把资讯变成互动工具,提供查询服务,比如小区疫情查询,病患同程航班、火车班次查询,以及世界各国输入到国内各地的疫情输入线路图。这些新闻互动类的工具,正是我们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高效地产出,高效地服务用户的体现。”

而对于未来,智能媒体怎样提升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质量,王巍认为要继续坚持技术沉淀和经验积累。

“从新闻的传播效率来讲,智能媒体对数据的提取、新闻的生成以及新闻有效性的验证必不可少。只有提高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效率,才能推动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效率提升、形态创新和产品创新。从舆情引导来看,固定的栏目,如辟谣、科普等栏目对用户来说非常重要。从用户服务来说,服务要围绕资讯展开,并深入到用户的生活需要中去。”

文中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