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公益圈常见套路:专找快死的人 延迟拨付拖死患者截留善款

知事

关注

文|落魄书生周筱赟

原标题:公益圈常见吃人血馒头套路:专找病危患者,延迟拨付拖死患者截留善款

文/周筱赟(广强律师事务所网络犯罪辩护与研究中心秘书长)

贵州女大学生吴花燕因家庭贫困,为省钱长期严重营养不良,24岁才进入大学学习,体重仅43斤。2019年11月,吴花燕突发重病,中华儿慈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主动联系,以病重的吴花燕名义,向社会募集到捐款超过100万元,但直到1月14日因病去世,吴花燕只收到2万元。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中华儿慈会在去年开始以吴花燕名义募捐时,吴花燕已经23岁,不属于少年儿童,可是,中华儿慈会的全称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说好的救助少年儿童呢?

原因就在于,越是媒体关注,越是故事悲惨,就能吸引大批捐款。根本不会在意是否符合其业务范围。

每个公益组织都有自己开展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而不是什么都救助。捐款人也是因为该组织在某个业务范围才作出捐赠。业务范围会在公益组织的章程里作出规定。

比如,以救治唇腭裂儿童的公益组织,却去支付了割包皮的手术费。虽然患者可能经济上确实很困难,但这挤占了唇腭裂儿童的善款,违背了捐款人的意愿。

根据中华儿慈会2014年公布的《章程》,第7条明确规定,其业务范围是“对处于困境或者有特殊困难的少年儿童实施救助”,具体包括了贫困患儿、孤儿、流浪儿童、辍学学生、问题少年以及因贫困、疾病、灾害等原因导致的困难少年儿童。其中的辍学学生,显然也应当指儿童。

中华儿慈会9958儿童紧急救助中心的募捐方案备案,也明确规定了“用于0-18岁困境大病儿童的医疗资助、心理关怀及生活助困费用。”

现在公益圈有一种乱象,只要有悲惨的故事,尤其是媒体报道的热点事件,以这样的当事人名义,就能获得大批的捐款。此后,以各种理由延迟拨付捐款,拖死当事人。甚至在当事人去世后,也没能拿到捐款。

吃人血馒头是公益圈常见套路。某些公益组织甚至会故意选择病危的募捐对象,强迫家属签订协议,患者去世后未拨付的捐款归属公益组织。这样拖死患者的时间更短,截留的善款更多。所以,还发生过几个公益组织为了抢夺一个被媒体报道的患者而差点大打出手的事。

公益人郑鹤红曾举报中华儿慈会9958主管王昱把“43斤女大学生”吴花燕当成敛财工具,不告知真实情况,超额募捐并且不及时拨付,拖死患者达到囤积捐款的目的。

我现在还无法完全确定中华儿慈会是不是也在做着同样套路,但是,中华儿慈会的劣迹是由来已久。现在中华儿慈会再次被曝丑闻,我一点不觉得奇怪。早在2012年,我还没有转型为法律人,还在媒体工作,就披露过中华儿慈会2011年的财务审计报告中,有高达近48亿元的现金流入,并于同年全部流出。而同年中华儿慈会收到的捐款总额是8000多万元。

对于基金会超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目前只有通过《基金会管理条例》加以约束。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第42条,基金会“未按照章程规定的宗旨和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进行活动的”,由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可以撤销登记。

中华儿慈会官方背景深厚,是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其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民政部应当尽快对此事予以调查核实,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给予处罚。

我早说过,如果缺乏有力的监管,公益就成了生意,而且是最赚钱的生意,一本万利甚至无本万利。如果没有公开透明,任何公益都会变成某些人敛财的工具,不论是官办公益还是民间公益,都是如此。

周筱赟写于2020年1月16日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