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颁奖台上 “身份”吞噬人性

知事

关注

来源:晓看

凡是典礼,都有一套仪式;而仪式是按事先制定的程序走的。但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出现意外;所谓意外就是不可能事先安排到程序里的;程序不能解决,但又不能无视的意外,要靠什么解决?有时要靠人性,靠人的本能反应。
本能虽是一种很原始的东西,但有时又是一种很珍贵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人能够制造出最尖端的科技产品,而恰恰是保有了人的本能。但是,在人类活动被组织化、程序化、体制化之后,人性、人的本能会受到压抑,变得麻木、迟钝,人的行为会呈现机械化的特征,说白了,就是人变成机器了;说得再糙一点,人变得不是人了。7月28日,六盘水马拉松颁奖典礼上,就出现了非人化的一幕。像影视中的慢镜头一样,我们把现场视频放慢了看,把一些细节放大了看,看看颁奖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一段:在礼仪小姐的引导下,一男性颁奖嘉宾(一般由相关领导或有地位有身份者担任)走上颁奖台。显然他看到了引导在舞台上的选手,他伸出一只手,指向晕倒的选手。但是,礼仪小姐没有顾及晕倒的选手,也没有对颁奖嘉宾的伸手动作作出反应,而是继续履行引导颁奖嘉宾的职责——也就是说,此刻,礼仪小姐与颁奖嘉宾之间发生了分歧;但是,这个分歧持续的时间很短,颁奖嘉宾很快放弃了自己的关切,服从礼仪小姐的引导,走到了已经站在那里等候颁奖的冠军选手与亚军选手面前。
在这一段当中,我们看到了什么呢?是人性与颁奖机器的博弈。颁奖嘉宾向着晕倒的选手伸出手来,是一种本能反应,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这短暂的一刻,他从“颁奖嘉宾”这个身份中游离出来了。但是,因为礼仪小姐不顾及晕倒的选手而照常履行职责,颁奖嘉宾很快回到此时此地给他规定好的身份(角色)当中,也就是说,他偏离颁奖典礼的行为被礼仪小姐纠正了,他的本能反应、人性流露被中止,继续履行他的身份给他规定的颁奖任务。第二段:颁奖嘉宾给冠军、亚军颁奖,晕倒的选手就躺在冠亚军旁边,两名志愿者在给她扇风。给冠亚军颁奖完毕后,颁奖嘉宾手持花束,弯下腰去,把花束放在晕倒的季军(即晕倒的选手)旁边。网上对这个动作反应比较强烈:人家都晕倒了,你还送花,几个意思?这个动作的意思是:颁奖最重要,颁奖比救人重要。赠送花束是颁奖的内容之一,花没有送出去,颁奖典礼就没有完成。送花,对晕倒的选手来说,已经没有意义,她需要的是救治。但是,对颁奖典礼来说,晕倒不重要,重要的是颁奖仪式要完整、完满。不能被救治所干扰,所以,到此时为止,没有医务人员上来实施救治。此时的颁奖嘉宾,与刚走上台时相比,是更合格或者说是完全合格的颁奖者;刚走上台时,他的关注点是晕倒的选手,这种举动及所流露的内心状态,不符合他此时的身份;送花的动作,表明他自觉地纠正了自己的小小的偏差、偏离。第三段:颁奖嘉宾把花束放到地上后,颁奖宣告完成,等候在一旁的几名医务人员才跑到晕倒的选手身边。这时,镜头摇到了颁奖仪式的主持人——他自始至终按照程序主持颁奖仪式,语调高亢,言辞铿锵,节奏鲜明。如果把整个颁奖典礼比喻为一台机器的运行,那么主持人、礼仪小姐、颁奖嘉宾是这台机器上最重要的部件。因为主持人与礼仪小姐严格履行职责,及时中止了颁奖嘉宾偏离颁奖典礼的行为,让他最终还是服从了颁奖机器的运行程序。我们不能确定,在颁奖现场的医务人员,是自觉服从颁奖典礼的需要而没有急着冲上去救治晕倒的选手,还是被颁奖典礼工作人员阻止而没有马上冲上去?有人晕倒,马上冲上去救治,对医务人员来说,是他们的职责。对需要救治的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颁奖仪式推迟几分钟进行,不会有什么损失,也没有什么负面结果;救治推迟几分钟,有可能出现意外。救治与颁奖,应该孰先孰后?从生命至上的立场出发,对这种意外应该作“有事推定”,按照最坏结果来实施救治。但是,当医务人员成为一架机器的一部分,医务人员的本来职责此刻只能服从这架机器的需要了。颁奖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引发了网民的集体吐槽,指责主办方“仪式感大于人命”,“太冷漠了”。六马组委会则回应称:“我们当时组委会的考虑是,选手们拼搏过来了,最荣耀的时刻,对于颁奖选手来讲最后几十秒能撑过去,选手需要这份荣誉,这也是她应得的荣誉。希望她坚持一下,也是对体育精神的体现。”运动员晕倒在颁奖台上,此刻究竟是最紧急的时刻呢?还是最荣耀的时刻?若是因为救治被耽误,人命要是没了,“荣耀”还有什么价值?“荣耀”比救治重要,正好与网友批评“仪式感大于人命”相一致。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