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1年3个月无缓刑 “乐清失联男孩”母亲被判重了吗?

知事

关注

原标题:1年3个月无缓刑,“乐清失联男孩”母亲被判重了吗?

来源:微信公众号“大白新闻”

法院:被告损害社会诚信,不适用缓刑

今天(4月29日),引起公众极大关注的“乐清小男孩失联”案件尘埃落定: “乐清失联男孩”母亲陈某接受公开庭审,浙江乐清市人民法院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一审判处其有期徒刑1年3个月,作案工具手机两只予以没收。陈某的丈夫黄某没有到庭,仍在上海。

陈某在庭上辩解称,自己是全职妈妈,丈夫连续出轨,不顾家庭,所以冲动下藏起孩子,想要试探丈夫对家庭的“关心”。而其辩护人指出,被告人虚报警情存在多方原因,因为老公长时间出轨,事发前女儿把6000多元钱撒窗外遗失,儿子用手机乱消费,在种种生活不如意的刺激下,这才实施的。

公诉人认为,整个过程中,公安出警600余人次,出动了搜救艇、搜救犬,多家公益组织参与,全国多家媒体报道。相关报道在百度搜索榜第七名,新浪微博2.1亿阅读,热搜榜第一,陈某的行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

法院经审理查明,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一审判处陈某有期徒刑1年3个月。陈某对这一结果没有异议,在最后陈述环节,她向社会公众道歉,并表示自己的儿子和患有自闭症的女儿需要照顾,恳请法院从轻处罚。

但乐清市人民法院认为,考虑到被告因一己之私,损害社会诚信和良知,损耗社会公共资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其不适用缓刑,遂作出如上判决。

据媒体此前报道称,2018年11月30日下午放学后,温州乐清市11岁男孩黄某突然“失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当地警方在接到小男孩母亲陈某报案后,“调用一切资源”查找,此外,近20个公益组织全力参与、热心市民自发组队全城寻人,父亲黄某悬赏50万元寻子。。。。。。然而,6天之后,孩子最终平安归来,却被证实这是孩子妈妈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

2018年12月14日,乐清市公安机局在警情通报中体到,男孩母亲陈某蓄意策划制造了该起虚假警情,“陈某蓄意藏匿其子,并到公安机关虚假报警,且在各方查找期间,继续假装配合搜索,其行为已严重透支了社会诚信和良知,消耗了大量公关资源,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已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公安机关将已发追究其刑事责任。”

警情通报发布后,乐清市人民检察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以涉嫌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对“失联男孩”母亲犯罪嫌疑人陈某批准逮捕,交由公安机关执行。

律师:对社会危害不亚于常规犯罪行为

乐清市人民法院审判结果公示后,迅速引发网上一片激烈讨论,网友意见呈现两极化,有人评论涉事人陈某“浪费社会资源,对社会公信危害度太大了”、有人认为其严重缺乏法律常识,可怜又可恨,理应受到惩处;也有人认为,考虑到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有家庭要维持,是不是判得重了?

对此,大白新闻联系到北京市中业江川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李鑫石,请他对此案进行法律解读。 

对于一些网友认为“陈某只是报假警,无须判这么重”的观点,李律师分析道,按照国家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凡无事拨打110电话恶意骚扰、谎报警情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情节较轻的可处5日以下拘留,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可处15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上罚款。然而,“失联男孩”母亲的违法行为导致浪费大量公共资源、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已涉及刑事犯罪,应依照刑法规定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外,还有网友建议,是否可以让陈某先把孩子抚养大,再去服刑。对此李律师指出,这位母亲的情况确有值得同情的因素,但法不容情。其故意藏匿起自己的孩子并报警之后,公安机关迅速立案,并且动用了两级公安机关的警力开展搜寻工作,这不仅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是对公安机关工作秩序的严重妨害。

他还表示,被告人在社交平台编造虚假信息后,引得网上许多素不相识的热心群众为其担忧,纷纷转发,上千名志愿者自发参与搜索行动。当真相被揭穿后,大众的善心被辜负,社会诚信体系被破坏,社会信用被透支,例如“狼来了”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对社会的危害后果不一定小于一次我们正常认知情况下的犯罪行为。综上几点,他认为法院的判决合理,量刑适当。

最后,李律师认为此案对公众很有警示意义,对于公共社交平台的使用,不仅要考虑个人需要,更要考虑社会舆情可能产生的发酵效果的影响。

他总结道,在如今的网络社会环境里,自媒体井喷式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快并能迅速发酵,但人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下降,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进行二次传播,无论是正面的、负面的资讯,都容易呈几何级放大扩散。而传播虚假信息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破坏力严重,尤其是当公众的一片好心被消费,使得他们对类似的事件不再关心,也不愿伸出援手,很可能令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无法得到及时的救助,从这一点来看,其负面影响是很可怕的。[资料来源:钱江晚报、法制日报、浙江新闻、澎湃新闻等]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