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一个山东人想要过好年 究竟要经历什么?

知事

关注

原标题:一个山东人想要过好年,究竟要经历什么?

来源: 每日人物 

每逢过年,谈及传统的风俗、礼仪,“山东”都是当之无愧的高频词。但那些大多都是外人看山东的猎奇,今天,我们请了一位山东人来讲解全套的山东过年礼仪,尽管其中不乏繁琐、陈旧之处,但这背后关于团聚、祝福的仪式感,或许也是春节之于现代人最大的意义。

文 | 老雪

送礼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山东人就会进入过年状态。年前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大扫除、买年货、收拾自己包括洗澡和做头美甲、派孩子去血亲家看看,送上几个礼盒。

外地的子女最好是腊月二十就能回家,一直待到正月十五,这样才能把一个完整的年过完。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外地的能赶在腊月二十八回来就不错了,所以回来带什么,就显得有些重要了——虽然父母会说“回来就好”,但重礼的他们还是希望孩子们带点儿什么。你也可以通过物流来解决问题,但长辈们还是喜欢他们做好一桌菜后,迎接大包小裹、拎着各种礼盒的孩子回来——这样很有仪式感。

如果你离家不太远,最好自驾回来,这样除了可以塞满一后备箱礼物,还可以顺带显摆你的车,简直是一举两得。租车就算了,有点刻意。在山东,最高级的显摆就是“不经意”,意思是你越是想让别人注意某一点,你就越不能凸显这一点。

比如车,不是要给大家看,而是开车回家方便;比如礼,不是故意塞满一后备箱,而是“单位发的”,“领导给的”,“客户送的”,“自己家实在是放不下了”——山东人要面子,但不能表现得只要面子,这个度很难把握,太朴实了会被误认为混得不好,太高调了又会被说得瑟,各种诀窍只能反复揣摩。

就比如说礼物吧,送到谁家,送多少,都很有讲究。自己爸妈当然就搞点实惠的,吃的最受欢迎,太贵会被批评“乱花钱”。你所在的当地土特产要把握好,除非你笃定这玩意儿山东全省绝对不产,否则我的建议是最好别送。因为山东的父母是有优越感的——不管你拿出什么样的特产,哪怕是国外进口的,他们都认为本省就有,实在无需千里迢迢地带回来。实在没有,他们也会不服输地在尝过之后说,“吃不惯,以后别捎了。”

亲戚就需要动一番心思了。像牛奶、杏仁露露、当季水果礼盒这种肯定不会出错,长辈们也不会因为你提的东西千篇一律而挑你理。用我爸的话说,“小辈能记得我,年年来看我,我就很开心了,东西捎不捎的无所谓。”但切记这只是托词,真的信了这种话,可就要吃亏——有一年,我二表姐送了我爸妈一箱蜂王浆,这可是新颖的好东西,立刻从一堆牛奶八宝粥中脱颖而出,我妈美滋滋地念叨了一整年。

当然,如果家中有男性长辈,酒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必须是白酒。这几年也开始流行红酒,但长辈们大多不太认识红酒,对于他们来说,几百块钱一瓶的红酒,还是不如来两瓶泸州老窖。

烟是很少送的。这东西太显外道,收受贿赂的味道也有点浓,关键是就算男长辈开心,女长辈也会唠叨几句“送什么烟啊他该戒烟了”,只能讨好一个,不太划算。所以在山东,除非家里添口人,新女婿新媳妇上门,也许会送两条烟,平时过年过节,礼物中的绝对霸主还是白酒。

另外送礼不讲究送单,要是双数才吉利。这几年山东又兴起来不送四,所以大家一般都是提两箱礼盒,或者六个单品,避开“四”这个数字。

以前经济不好,每家的礼都是换着送的,一箱奶能去好几家,我爸说,在过去80年代,一盒桃酥送到最后都能被送碎。现在经济好了,据我观察,很少有来回送礼的——“一家两三百块的礼,这钱还算出得起。”我妈这话说的,充分证明我大山东经济实力有多雄厚!

入席

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二去姥姥家,这不可动摇的传统过年三件套结束后,某一方的亲族大聚会一般从初三开始,持续到初六,有时候会轮番聚,有时会只聚一次,看当时的人员配置情况。但不管怎样,肯定是要有一次大聚的。

这种聚会,谁张罗就很有讲究。

老幺儿是没权力资格张罗的,能张嘴的,都得是老大或者老二,以体现出家族领头羊的重要性。但如果老幺儿是家族里唯一的男性,上边全是姐姐,那不管姐姐们大弟弟多少岁,到时候都得听弟弟安排。

有时也会是家族里组织能力很强、有一定号召力的人张罗,这个就不论男女。比如我妈,她作为我奶奶那边唯一的儿媳妇,是一把张罗的好手。每年我奶奶这边的大聚会,都是我妈发起并组织的,但我妈知礼的地方在于,她会提前给我大姑(家族老大)、二姑(家族老二)打好几个电话确认,从初几聚、在家吃还是出去吃、鱼吃黄花还是偏口、酒喝老白干还是红花郎,都事无巨细地跟大姑二姑商量,以维护她们在家族中的地位。

十几个电话打下来,总算是定下来什么时候聚、在哪儿吃。如果是在家里,当天上午10点到11点,人就会陆陆续续前往。这个时间也很有说头,因为,去太早,影响主人准备,去太晚,“显得你不帮忙去了就吃一样,不礼貌”。

10点到11点这一个小时之内,主人家的大门基本关不了,大家分拨而来,带着各自的礼盒,全都堆在客厅的一角。玄关简单迎接后,男人们客厅落座,大孩子带着小孩找个卧室玩,女人统统去厨房帮忙,一番热火朝天之后,开席。

如今在山东,开席大家一起开,所以不要再黑山东人不让女人上桌,那都是过去的老一套了。现在的山东酒宴,唯以能不能喝酒作为分桌的标准——能喝就到大桌、正儿八经地排座次,不能喝,管你是男是女,跟儿童团坐着去吧,不仅会被笑话,吃的饭菜都没有大桌好,谁让你不能喝酒!

 胶东农村的这条标语说明在如今的山东,女性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图 / 老雪

山东人喝酒的礼仪,那是相当繁复,可以编写一本酒桌礼仪指南了。在这里,我只说过年时亲戚在一起时的注意事项——

首先是座次,在家聚会没有在外面喝酒那么复杂,也就一个主陪,一个副陪,然后是一席、二席、三席、四席。外地的朋友你们别晕啊,这是在家里,在外边跟别人喝,还有三陪四陪五席六席呢!

如何定一席?跟桌子的形状也有关。如果是方桌,那就是冲着门,服务员上菜时她的右手右前方的位置;如果是圆桌,那就是主陪的右手边。其他座次就可以看下边这张图——

“桌子后”就是没有席位也不需要陪酒的,没有什么义务,压力也会很小,当然相应的,酒也会少喝一些。像我这种小辈儿,排座时永远都站在“桌子后”的位置,等长辈们一番推拉、定好席位之后,再坐下来安静如鸡地跟着喝酒吃菜了事。

谁坐一席很有讲究,这代表一个山东人是否掌握了全套酒桌礼仪、甚至是否了解人情世故,是否通透达观。比如一场酒宴,如果有两个社会地位都很高的人,那如何安排一席呢?对此,我爸进行了现场教学总结,“酒席上排座次很有学问,出去是看社会地位,但在家里,就看年龄。过去在农村,如果是结婚的酒席,座次没排好,有人会当场就把筷子插在鱼眼上,直接就走人了。”

我咋舌,“这是为啥?”

“意思是你眼瞎,座次没排对。”

好吧,我也只能在外地充充排座达人,一回家,在我爸面前就原形毕露,还是稚嫩得很啊!

喝酒

排好座次,全都坐定,那就开始喝吧。

在山东,喝酒的意思就是喝白酒。啤酒和红酒都是饮料,不能算酒。要先把白酒喝到位,才能“哈点儿啤的透透”,“哈点儿红的醒醒”。

如果一个男的一上去就要啤酒喝,会被看不起。一上去就不喝的也会被嫌弃,也不能说“只喝一点点”,在山东,只有“喝好喝到位喝到桌子底下”,和“不喝就去儿童团那桌坐着带孩子,别在这儿挡害”两种待遇,你想在酒桌上浅尝辄止?那你还是太天真。

山东人有三百六十五个花样劝你喝酒。过年了喝一杯,好容易聚一起喝一杯,鱼上来了喝一杯,虾吃完了喝一杯,什么你还有两个月过生日?那喝一杯吧!什么你准备买新车,这么好的喜事不喝一杯吗?而且所有人都要看主陪的,主陪要是一饮而尽,那你就绝对不能酒里养鱼,否则会被罚酒,喝得更多,还是早早干了,配合主陪工作为妙。

主陪最爱说的话是:“今天我就舍命陪君子,干了!”副陪最爱说的话是:“主陪都干了,我这个副陪可不能拖后腿!”

如果遇上有文采的主副陪,还会改写毛主席诗词,“唯有牺牲多壮志,该叫日月换新天”改成“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酒杯底朝天”。听听这气魄,你不喝光杯中酒,简直是对不起主副陪一套又一套的劝酒词。

不过山东的酒桌上也不是就要死喝到底,有三种情况会被格外开恩,俗称“酒桌三怕”——红脸蛋儿的,扎小辫儿的,吃药丸儿的。

红脸蛋儿是指酒精过敏,一杯就上脸甚至上身,红彤彤像只煮熟的青岛大虾,那就算了,大家不会难为你了;扎小辫儿的是女人。在山东,女人只有很能喝和不喝两种,而且能喝的多半越战越勇。大老爷们都喝高了的时候,女人们还能再继续奋战个几瓶干红。

吃药丸儿的就是生病的。感冒了刚吃头孢,吃着药呢医生不让喝酒这种借口也可以,但一定要真实有效,因为山东人不会轻易相信,你要真拍出个病例或者手上戳个针孔贴个胶布,又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喝酒你可以不来啊,来了又说有病,不实在了昂。

敬酒词

山东的酒桌礼仪,平时也会有,但我认为,有一项独特的礼仪文化,只有过年时才会出现,那就是敬酒说敬酒词。

这项活动变态到什么程度你们知道吗?哪怕是年三十家里只有我爸我妈我老公加我四个人,也要排座次,敬酒发言!谁都要说,从主陪我爸开始,然后是副陪我妈,一席我老公,二席我——反正就四个人,大家都在酒桌上有头有脸。

碰上一个健谈的主陪父亲,你酒杯举半天了,他还没结束,你甚至会恍惚这到底是回家过年来了,还是又回到单位开年终总结大会了。好容易等他说完,吃几口菜,又轮到你妈。家庭型的妈妈会让你注意身体健康,注意工作不要劳累,或者对着尚且单身的你苦口婆心让你赶紧找对象,就算你带了个老公回来,她也会让你赶紧生孩子,好吧你一家三口齐齐整整都回来了,她还会不屈不挠地再让你生个老二……

你觉得家庭型的妈妈很恐怖?那是你没遇到事业型的妈妈。

事业型的妈妈会把家庭型妈妈想说的全说了,顺便再让你努力奋斗,如果你有个她认为不甚上进的老公,那她还会把女婿也敲打一番,你老公还敢怒不敢言——因为是在家宴上,她不是副陪就是一席,实在是得罪不起。

好容易听二老说完了,酒也喝了,你还是不能松口气,因为,轮到你了。

绝对不能简单说“过年好”、“祝爸妈身体健康”,这太虚伪了,太假模假样了,这是在自家,又没有外人,说点掏心窝的话就这么难?你必须情真意切地发言,最好是情到真时热泪盈眶,然后父母也跟着老泪纵横,感叹着“孩子真长大了”,在碰撞酒杯、一饮而尽之后,将整场小型家宴推向高潮。

我作为一个标准的山东闺女,对这一套早就驾轻就熟,可怜我的东北老公,第一次来我家时,在酒桌上差点吓死,他从未见到过如此阵仗,吞吞吐吐说了个“叔叔阿姨过年好”(第一次来我家时还未登记),又勉强来了个“祝叔叔阿姨身体健康”,就死活也说不出任何东西了。我爸妈虽然有些失望,但也知道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这小子且得练练呢!

所以在山东过年喝酒,敬酒词才是山东特色。不管你坐哪儿,就算你混在儿童团那桌,你也得去主桌敬酒发言。

一家出一个代表也不行,必须都得说话。什么?你让老公/老婆代言?那完了,长辈们会觉得你没出息,一个家庭宴会,都吭哧瘪肚地说不出话,你还能干点啥?小孩子也得会说,不喝酒就用果汁,不说没礼貌,哪怕说最简单的祝福语,那也是说了。

这下你知道为什么就算在自己家、只有三四个人的情况下,吃饭喝酒也要说祝酒词了吧?这玩意儿也是需要锻炼的啊!

就拿我老公来说,第一年他还只能说大通套,什么过年好之类,到了第二年,我老公知耻而后勇,举着酒杯,直接发言了十分钟,长辈们被他逗得前仰后合。

原文已经不可考了,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今天这个场合我很高兴,因为我们这个大家庭济济一堂,我作为一个女婿,一个侄女婿,能够参与这个大家庭,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山东历史悠久,文化渊源而长,我虽然是东北人,但我娶了一个山东姑娘,从此也开始流淌山东的血”……声情并茂地夸了三分钟山东后,我老公开始夸我们的家族,大姑二姑小姑,加三个姑父,我爸我妈,我的一大堆表哥表姐嫂子姐夫,还有那一桌专心吃鸡腿的外甥侄子们,全都夸了个遍。这时候发言已经过了八分钟了,我老公忽然收起笑脸,严肃地说:“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有一句诗: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理解是,我之前不说话,只是没有选择正确的场合,而今天,在这里,就是我声震人间、点燃闪电的时刻!”

然后,他就把杯中酒仰脖喝了个干净。满桌都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大家都被我老公嘴里说的一串人名和那句诗搞懵了,心里除了觉得我老公真有才,没有任何想法。后来我老公才说,尼采的全名是他发言前搜索、硬背下来的。而尼采的那句诗,认真地说用在过年敬酒,不太确切。但那都不重要了,我的家人都纷纷为他叫好,一致认为他的敬酒词是最别致、最新颖的。

其实传统的敬酒词一般都是祝福为主,像我的表哥表姐包括我说的,虽然也会旁征博引一番,但很快就会落到实在的祝福上,祝爷爷奶奶长命百岁,祝姑姑姑父和爸爸妈妈身心愉快,祝表姐表哥、姐夫嫂子身体健康……再祝外甥、侄子们学业有成,最后也祝老公和自己,新的一年,顺顺利利。

我上学的时候,对山东这套过年礼仪深恶痛绝,简直是封建糟粕,为什么还要流传至今?酒桌上说这些话,不觉得很没用吗?

后来我离开家乡,各处漂泊,酒桌上和人觥筹交错,竟会怀念山东独特的酒桌文化。山东人实在,几杯酒下肚后,更容易交心。过年时,面对的都是亲人,那更没什么要藏着掖着的了,我们诚心地祝福,也开心地接受祝福。就像西方人擅长互相说“我爱你”,我们山东人,也愿意在酒桌上通过敬酒词,不吝惜地将自己对亲人的感情,传递下去。

虽然此时没有喝酒,但以笔代之,也在这里祝各位读者们,新的一年不拧巴,不纠结,不闹心,处处随心,事事如愿。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