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互联网顺风时代结束

知事

关注

文|坏雷达

原标题:互联网顺风时代结束

原创: 胡涵Marvin 来源:坏雷达 

1

有句鸡汤,每个创业者都要经历痛苦进化。

不过,有些人的痛苦进化,可能要比其他人更痛苦一些。

滴滴顺风车又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上轮整改完没多久,又一个女性遇害。

顺风车司机的形象,从光彩照人的白领形象堕落成报复社会杀害女性的变态,居然只花了几个月。

2

催熟一个巨头需要两年。但催熟后,基因缺陷的爆发,也只需要几个月。

上一次顺风车出事,我写了个文章,说是顺风车产品设计有问题,不应该走社交化路线。

后来有朋友说我说错了。今天一看,果然是说错了。顺风车之所以夺命,根本不是产品细节出了错。

而是整个顺风车模式都有问题。

3

顺风车是车主对乘客的按需连接。滴滴作为需求连接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基础的对接和保障。

这样一个C2C模式之中,任何一个平台都无力管控所有细节。比如说,你不可能要求这些司机像专车司机一样,下车开门事后鞠躬。

细节不可控,则风险不可控。滴滴上轮整改之后,已经是所有顺风车产品里审核最为严格的平台了,但是一个不怀好意的司机偷偷弄个假车牌去犯罪,就足以让你机关算尽。

在风险管控的逻辑里,B2C一定优于C2C。管控一些受雇于租车公司的司机,要简单太多,有太多变量可以自主控制。

但管控一些个人车主,管得严了就没有司机,管得不够严格,就有司机耍流氓。

天底下最无解的管理学难题。

4

滴滴的责任毋庸置疑。但若要通过细节层面的拷问来彻底解决顺风车的危险问题,恐怕不是谴责几个客服就能实现的。

事实上,上次空姐遇害已经是顺风车模式的红色预警。可惜,滴滴似乎认为凭借产品细节的改善就能解决模式的先天缺陷。

滴滴很难割舍顺风车。上次出事后我咨询了几个朋友,顺风车应该是滴滴各条业务线里少数性价比最高的产品线,能够持续产生正向现金流。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早就转型为网约车公司联盟的滴滴不愿舍弃顺风车。

因为顺风车是共享经济在滴滴身上的最后遗迹。也是这家生意越做越重,步履越来越沉的互联网公司,唯一能轻盈地飞在风口上的业务了。

5

两年前我写过文章,说要重新检讨共享经济。

很快,我们不主动检讨共享经济的狂欢,就会有人付出血的代价。

共享经济模型曾有先天优势,以小博大,以轻挑重,平台借着共享的名义,就可以轻松撬动社会资源。

比如滴滴早期,就借助了无数个体车主的力量,实现了对出租车行业的颠覆。

但共享经济模式的根本问题是风险外部化。共享的轻盈,是以去掉了传统产业里大量的风控设计为前提实现的。顺风车的正向现金流,也是以牺牲了风险成本实现的。

Airbnb无法保证屋主不是变态,滴滴也无法保证车主是不是要报复社会。如果一家提供商品的平台不承担这部分责任,风险就只能转嫁到用户头上。比如曾经在淘宝买假货的消费者,在外卖平台吃黑心餐的白领。

6

中国的互联网平台型公司,不约而同都走上了同一条道路:以最小成本的共享经济模型起家,借助新技术来颠覆传统,然后再为曾经的低成本买单。

换个思路,如果没有这些平台出现,移动互联网作为技术本身,被传统公司第一时间所采用,研发出app同样可以网络约车订餐,现在大家的生活会变得更差吗?

或许不会。日本至今都把uber挡在门外,日本人的出行也并没有比我们更糟糕。不能掏出手机就叫车,对真实生活的影响根本没想象的那么大。

要对传统心存敬畏。传统租车公司,传统的房产中介和传统的零售商,看起来笨拙,但有些笨拙是必须的。

如果互联网公司压根没有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甚至都没有变得更安全,我们为什么要制造出一大群垄断我们的巨头?

这正是滴滴们今天面临的更大危机。顺风车再轻性价比再高,如果无法做好风控,始终都是一家巨头的地雷。

重装上阵,该是平台型公司的下半场了。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