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这家人又一次自杀了 比高利贷更可怕的原来是人性

知事

关注

原标题:这家人又一次自杀了,比高利贷更可怕的原来是人性! | 冰川话题

来源:冰川思享库

或许对他们自己来说,这是他们最后能做的“主动选择”,情愿死在自己手里,而不愿意生活在高利贷带来的恐惧中,但是对社会来说,这样的自杀就是一次严峻的拷问。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 张丰

6月1日,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公安发布一则警情通报,称5月31日,在厦蓉高速洪观服务区发生一起自杀事件,三位自杀者系一家人,其中两人身亡,一人受伤。

警方证实,自杀的就是5月20日在海南自杀的菲妥妥(网名)一家。上一次他们自杀后获救,这一次终于“成功”了。

一家人一起自杀两次,最终2人“成功”死亡。这在人类历史上恐怕还不多见。

这家人的自杀之所以能引发大量关注,与菲妥妥那封遗书有关。5月20日晚上9点57分,这个中国人发明的表白节日的晚上,菲妥妥发出了一条微博:《这是一封遗书》,BY世界上最可爱的菲妥妥,宣布一家人要告别这个世界。

菲妥妥在遗书中简要叙述了自杀的原因。由于父亲借了高利贷,一家人被债务所困,滑向深渊。父亲不断向她要钱,用来偿还利息,家里获得一笔拆迁款,本来以为可以改善财务状况,结果还是用来偿还利息——最终,仅仅是利息就让这家人彻底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于是,全家人只有去死。

菲妥妥在医院工作,本来是一个活波可爱的女孩,她的“遗书”最终变成了求救信。她的同学看到微博后选择报警,海南警方迅速行动,锁定位置,救出了菲妥妥一家。

最近几年,这样的救助已经发生过很多起,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出告别世界的宣言后,很快就会成为公共事件,大量的转发、求证、报警,最后警方也会出动进行核实。

这是社交媒体对人生命的贡献,在很多个夜晚,网友会为一条陌生的生命奔忙。

菲妥妥事件的不同之处在于,对她的救助并不是结束,而是争议的开始。她的微博粉丝数从几千涨到几万,不少人开始翻看她过去的微博。她使用最新的iPhone X手机,父母也曾到国外游轮旅行。和很多热点事件一样,“反转”出现了。人们开始质疑菲妥妥是炒作,有人怀疑她借机众筹牟利。

警方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的时候,证实了在菲妥妥第一次自杀后,一家人确实受到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在海南自杀获救后,网络舆论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菲妥妥本人也多次在微博上进行了解释,她并没有利用遗书来牟利,没有众筹,朋友通过微信转账的钱,她也没有接受。她的新款苹果手机是分期付款买的(事实上正常情况下,她每月的收入有2万元),父母的旅行,也是之前预定的。

我们很难得出“网络暴力杀人”这样尖锐的结论,网友对菲妥妥的质疑,大部分都是引用她微博上的内容。人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成为了道德定性的线索,这可能是我们都要面对的新的生存境况。尤其是当一个人不幸成为新闻人物后,所有发过的微博和朋友圈,都可能会被公开、被研究,从而得出一个当事人完全无法预料的结论。

此前在郑州被杀害的空姐,微博和自拍照片也被自媒体广为利用。

很不幸地,菲妥妥的遭遇,可能向我们揭示了某种残酷的真相:如果我们利用网络进行求助,或者被动地受到了网络的关注,最终我们将会受到网友的审判。

最近的一系列事件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在河南王凤雅死亡事件中,小凤雅的家人利用网络平台募捐了3.8万元,不但没能挽救她的生命,还让这个家庭受到了无数攻击。

在这些事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由于中间力量(政府、慈善机构、社会救助机构)的缺失,我们不得不面临着“所有人直接面对所有人”的状况。有时候,这样的“面对”会引发无尽的爱心,比如深圳的罗尔,写了一篇女儿患白血病的文章,一天收到救助性打赏超过百万元,但是,这样赤裸裸的“直接面对”,更多的时候会导向个体与个体之间无尽的厮杀。

菲妥妥和家人在第一次自杀后,正常情况下,应该受到社会的关心:对一家人的心理抚慰和治疗;相关部门介入这起调查高利贷案件,看有没有解决的可能;更广泛地讨论目前普遍存在的高利贷现象,避免更多人陷入这种绝望状态中……

换句话说,菲妥妥和她的父母,应该被保护下来,而事件的讨论和解决,应该在一种公共视野下进行。

但是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相反的结果:刚刚从自杀中获救的一家人,不仅没有获得公共舆论的同情,反而不得不向网友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确实很惨,证明自己的自杀,确实是真诚的、没有骗人,证明自己确实由于贪欲而被高利贷捕获,也确实该死——那就再死一次吧,这一次一定要成功!

就警方通报的情况看,他们的第二次自杀,做得确实“完美”:在车上服用大量安眠药,注射胰岛素,并同时割腕——这种一家人一起从事的周密计划,真是让人不寒而栗。

当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即便不能激发爱的力量,看到家人自杀,自己也会生出怜悯和恐惧,但是这家人却密切配合,共同赴死。

或许对他们自己来说,这是他们最后能做的“主动选择”,情愿死在自己手里,而不愿意生活在高利贷带来的恐惧中,但是对社会来说,这样的自杀就是一次严峻的拷问。

“所有人反对所有人”,霍布斯当年在《利维坦》中所描绘的人类原始状况,如今在网络时代有了新形态。我们越来越严厉地对待个人道德,这真让人忧虑。

解决的办法我当然没有,但是还是愿意在此呼吁一下:在任何涉及到人命的舆论事件中,我们对个人(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妨更宽容一些,应该把严厉的目光用来审视权力或机构。

本文由知事 转码显示查看原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