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事 

金庸的财商和情商:千百年来以写作致富的第一人

知事

关注

原标题:金庸的财商和情商:千百年来以写作致富的第一人

来源:李光斗观察

编者按:据香港媒体消息,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病逝,享年94岁。

英国女作家J-K-罗琳凭借《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缔造了当代出版界的销售神话,同时也使她自己成为了财富超越英国女王的超级富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目前已经在全球售出了至少4亿册,并引带出了一个总值70亿英镑的附带工业。罗琳靠写作让自己成为了亿万富翁,私人财富高达5.45亿英镑。有人说J·K·罗琳是第一位靠写作写出来的亿万富豪,其实错了,写字写出来的亿万富豪第一个不是J·K·罗琳,而是金庸。

文武双全的人少,会写作又会赚钱的人更少,而金庸就是这样一位既会写又会赚钱的人。金庸小说发行1亿册,仅次于毛选,1992年,香港百富榜金庸以12亿港币的资产,名列百富榜第64位。可见金庸不光写作厉害,财商更是了得。金庸当初创办的《明报》轰动一时,但后来几经易手后由盛转衰,虽然有两儿两女,但没有一个人愿意接他的班。现在九十多岁的金庸,名声和争议并存,回顾一下金庸的财商和情商,对我们不无启迪意义。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当时查氏家族是袁花镇大族,也是一个名门望族。据统计,查氏家族金榜题名中进士者有20人,获得入仕资格的举人有76个,查氏家族最鼎盛的时期是清康熙年间,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两翰林”之说。

金庸出生的时候,家境相当富裕,祖上留下良田3600亩,身边一大群仆人伺候着。金庸家里藏书十分丰富,“查氏藏书”在浙江一带很是有名。那个时候的金庸,每天以读书为乐。家中藏书丰富,再加上大量阅读,这为金庸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刚毕业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上海失守,金庸不得不跟着家人背井离乡。这个时候的金庸,由于家庭变故的原因,只能靠“战区学生救济金”维持日常的生活和学业。

金庸的第一个命运转折点是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公报》当电讯翻译。1947年6月,上海《大公报》刊登广告,面向全国招聘3名电讯翻译,金庸凭借扎实的中英文基础和在杭州《东南日报》的工作经历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个被《大公报》录用的应聘者。后来随着内战爆发,《大公报》为谋求异地发展,将金庸派往香港工作。1952年,《大公报》筹办《新晚报》,创刊后,罗孚任《新晚报》总编辑,金庸任《新晚报》副刊编辑,这个时候金庸又迎来了他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写武侠小说。

半路出家成就武侠大家

1954年,香港武术界两大门派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在报纸上各种互撕,这让罗孚看到了商机:何不在报纸上刊登武侠小说,一定很受欢迎。想到这里,罗孚找到了梁羽生,新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龙虎斗京华》就诞生了。后来由于梁羽生时间精力问题,小说写作遇到问题,罗孚想到了金庸,金庸文笔很好,而且也很迷武侠小说,让金庸写准没错。

于是,做新闻的金庸便半路出家写起了武侠小说,他把自己名字中的镛拆开作为自己武侠小说的笔名,没多久《书剑恩仇录》诞生了,这是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以小说连载的方式刊登在《新晚报》,吸引了大批读者的同时,《新晚报》的销量猛增。

1955年到1972年间,金庸先后写了《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鸳鸯刀》、《白马啸西风》、《连城诀》、《天龙八部》、《侠客行》、《笑傲江湖》、《鹿鼎记》总共十五部长篇武侠小说,形成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对联。

1972年,金庸在完成《鹿鼎记》后封笔,不再写小说。他将近20年写的武侠小说进行一番整理修改后一一出版,不仅畅销大陆,而且还风靡整个东南亚,收获粉丝无数。

不一般的粉丝

金庸的粉丝一个比一个逼格高。

邓小平是金庸的粉丝,金庸的小说在大陆得到解禁就得益于邓小平。金庸是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正式单独会见的第一位香港同胞。1981年,北京邀请金庸到内地访问,金庸提出想见见邓小平,邓小平正好对金庸也早有耳闻,于是两个人很快就见面了。回到香港后,金庸立即给邓小平寄了一套《金庸小说全集》,此后,金庸小说不仅可以在内地销售,而且很快畅销了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庸是港人中受到内地领导人接见最多的人,他曾受到邓小平四次集体接见。鉴于金庸跟内地领导人的来往,1982年,撒切尔夫人首次访华前,曾专程赴港约见金庸。英国当时正在头疼香港归还的事情,撒切尔夫人一来想从金庸这里了解一下内地情况,二来希望金庸能给英国支持,不归还香港。金庸跟撒切尔夫人介绍了一下内地情况,但就支持英国不归还香港的事情,金庸表示了拒绝。

IP大家和粉丝经济

金庸写了很多小说,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IP大家,随着电影电视的普及,金庸的小说继纸质版后,又以影视的形式给自己带来了不少收入。香港最早开始对金庸小说进行影视制作,《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雪山飞狐》等拍一部火一部,金庸的作品每翻拍一部,进入金庸兜里的版权费就又多一笔,哪怕仅仅是用一下小说里面人物名字金庸也会收获一笔版权费。周星驰当年拍《功夫》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小龙女”的人物名,仅仅用一下这个名字,周星驰就付给了金庸6万元的知识版权费。

小龙女这个人名收这么高的版权费也是有原因的。据说小龙女的原型是金庸梦中情人夏梦。夏梦那个时候是一个很有名的女明星,金庸为了接近夏梦,不惜到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可惜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金庸在向夏梦表白后,遭到了夏梦的拒绝,金庸这个阶段的心境从《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可以看出来,从欢喜到绝望,金庸将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全部融入了这两本小说里。

创办《明报》

除了小说成功外,金庸的另一个成功是创办了《明报》。1959年金庸与几个合伙人独立创办《明报》,在《明报》的经营过程中金庸的经商才华展露无遗,后来这份报纸成为了香港乃至东南亚一带家喻户晓的刊物。

《明报》刚出版的时候,销量并不大,只有6000份,为了扩大销量,金庸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在《明报》上继续连载自己的武侠小说,运用粉丝效应带动《明报》的发展,取得了成功。《明报》影响力上来后,金庸又扩大了经营范围,创办了多家报纸,创办《新明日报》、《武侠与历史》、《明报晚报》、《财经日报》等,后来,业务进一步多元化,涉及到出版、旅游等。

90年代初期,《明报》盈利高达1亿元,1991年3月22日,《明报》挂牌,香港《资本》杂志评出“90年代香港华人亿万富豪榜”,金庸以12亿资产列第64位。

接班人难找

无论是经营报纸还是写武侠小说,金庸最后总是两面兼顾,取得了成功,但是在接班人选择上,金庸却犯了难。《明报》经营起来了,随着金庸年龄的增大,谁来接班成了问题。

金庸有三次婚姻,第二任太太为他生下了两儿两女。其中长子査传侠最被金庸看好,并当做自己的接班人培养,后来金庸和第二任太太闹离婚,査传侠听到二人离婚消息自缢身亡,金庸不得不另寻继承人。金庸次子查传倜的志向是做一枚吃货,尝遍天下美食,他师从香港以美食为本业的蔡澜,绰号“八袋弟子”(八袋指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酒),金庸看到他跟自己道不同,也就“不相为谋”,只好把眼光从儿女继承转移到了内部员工继承上。

找了一圈,内部员工也没有太合适的,金庸只好再一次转移视线。1989年,《明报》创刊30周年茶会后,金庸向外界宣布了一个消息:出售《明报》。消息一出,不少财团纷纷向金庸表达收购意向,其中不乏国际传媒界的大牌企业,如默多克名下的《南华早报》,新加坡的《联合早报》集团等。面对这些传媒大亨的收购,金庸没有动心,最后把《明报》卖给了名不见经传的于品海。

《明报》衰落

自己一手办起来的《明报》,金庸不想随便找个合适价钱就卖了,他想“货卖与识家”,即使是卖,也要卖给经营理念跟自己一致的人。《明报》出售的消息刚传出的时候,日本德间书局派代表于品海跟金庸谈过收购的事情,金庸不想卖给外国人。两年后,于品海再次找到金庸洽谈收购一事,这个时候的于品海身份已经不是德间书局的工作人员了,而是智才顾问管理公司的负责人。于品海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热情打动了金庸,而且于品海身上的一些地方像极了金庸的大儿子,金庸觉得眼前这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符合自己《明报》继承人的条件,于是就半卖半送将《明报》卖给了于品海。

于品海接手《明报》后不负众望,一年时间,公司业绩比上一年增长了一倍还多,在《明报》未来的发展方向上,于品海想像默多克那样,由《明报》作为出发点,建立一个庞大的国际化传媒集团。

于品海先收购《亚洲周刊》,然后创办《现代日报》,接着又创办了全球首个24小时华语卫星电视——传讯卫视。这个时候的《明报》集团,在于品海的经营下,又走上了一个发展高峰。在成立传讯卫视后,于品海向银行贷款,投资近5亿元,就在人们觉得于品海的传媒帝国理想快要实现的时候,1994年,香港报纸报道于品海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有犯罪记录,于品海在填写个人简历的时候故意做了隐瞒,这违反上了市公司相关规定。

这则报道出来后舆论哗然,于品海被迫不得不辞去了《明报》主席职位,随后,公司会计师又爆料,说于品海先后从集团拿走4笔款项用于加拿大开展博彩业务。受此影响,1995年8月,香港证监会、联交所宣布《明报》停牌,于品海出售拥有的所有股权。辉煌的《明报》瞬间失去了光芒,陷入了衰落,至今都未光芒再现。

金庸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的武侠小说印刷上亿,是千百年来以写作致富的第一人,他创办的《明报》集团可以说是中国版的默多克。最后因为接班人所托非人,《明报》的辉煌没有持续,好在他有自己的IP,他的武侠小说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金庸一个人就是自己的江湖。

加载中...